藤幡正樹座談會雜感

Author:

實不相瞞去參加藤幡正樹的講座前對他是一無所知的。即使Google search作品後也看不出個所以然。純粹是盲目地被DM上”未來媒體”,”跨界狂潮”,”日本新媒體先驅”幾個關鍵字所吸引,加上又是1956年出生的老杯大師誰受得了。後來分享這訊息給同事時又得到承緯的回應”前幾年在做與蘭花溝通的作品, 在蘭花葉上裝設感應器, 人與蘭花溝通的可能性…” 覺得也太酷了吧。當下決定即使路途遙遠老闆白眼也一定要去聽聽看這位大師分享他的創作心路歷程。

話說那天風塵僕僕從夢想館趕到北藝大又爬了20分鐘的山正好趕上講座開始。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有點疲累加上一個日本人透過中文翻譯試圖用英文分享自己創作歷程,在語言層層轉換中感覺有點迷失也難以從作品影片中體會除了使用GPS技術做各種嘗試的實驗精神之外的,藝術家藏在作品底層的觀點或哲學。這是藝術嗎?我是不是漏掉了什麼重要的線索?還是他的精神就像達達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一樣經由膠捲這個媒介來實驗電影形式的各種可能性。或是數位媒體本來就比較吃虧少了一些感性的溫度。

雖說如此,我還滿喜歡藤幡1996年的Light on the Net這件作品背後的故事。這是一件透過網路互動的作品。使用者可透過網路點亮作品矩陣中的燈,於是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會接力登入拚起一些圖形或簡單文字例如Hi。由於是24小時不間段的作品,美國白天的時間和亞洲白天的時間所排出的圖形可以看出東西方人些許文化差異。一個有趣的插曲是作品開始一段時日後,他們發現每天早上七點多矩陣都會排成一個愛心的形狀,透過定位追蹤發現這個ip位於廣島某個郵局。

由於老闆希望我們能分享座談會的心得。於是我必須為整件事情好好地做一次理性的反芻,隔天就去松菸看今年的新媒體藝術節超神經,因為邀請展裡有藤幡正樹的作品<生命之聲>。匆匆看完一堆按了會叫碰了會跑,又很遺憾地不是作者自己開發的技術的所謂的”科技藝術”後覺得有點無聊。這時候逛到最後一個展區看到在講座影片出現過,回家上網也玩過覺得很無聊的藤幡先生的Voice of Aliveness 作品本尊,不知為何有種很不一樣的感覺。也許是3D影像的呈現,加上立體音響層層疊出自然環境音和參與者因為刺激亢奮發自內心的叫喊聲。突然覺得整件作品鮮明了起來,其實也說不上因此而覺得喜歡了,但終究還是產生了一點感覺。似乎GPS描繪出歪斜的車行路徑和人類原始的吶喊產生了一種有機而充滿生命力的印象,隱約地有種藤藩先生似乎在說些什麼但我還是聽不懂他的語言的感覺吧。

9684630065_5b1195cb98_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